利那洛肽慢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新

文章来源:中华消化杂志,,39(4)

作者邹多武.

摘要

利那洛肽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口服几乎不吸收,其作用于肠道可促进肠液分泌。美国FDA批准将利那洛肽用于治疗慢性特发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临床研究证明,利那洛肽能显著改善慢性便秘和IBS-C患者的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利那洛肽耐受性良好,严重不良事件罕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腹泻。因此,对于慢性便秘和IBS-C的患者,利那洛肽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药物。

慢性便秘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C)是2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全球发病率分别为12%~17%和11.2%[1],女性多于男性。二者都可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硬、干、小,排便次数减少,以及腹痛、腹胀和腹部不适等症状。慢性便秘以便秘为主,而IBS-C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为主。慢性便秘与IBS-C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每年美国用于评估和治疗慢性便秘的费用超过70亿美元,用于评估和治疗IBS的费用超过亿美元。当年龄和性别相似时,IBS患者的医疗保健费用比没有IBS者高50%[2]。

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上述2种疾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多喝水、锻炼、添加膳食纤维等)和药物治疗(如渗透性泻药、润滑剂、刺激性药物等)。生活方式干预虽然安全,但除了对缺乏膳食纤维患者外,效果并不理想。在新型的治疗药物中,促分泌类药物具有靶点和作用机制明确、特异性高、不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这类药物包括鲁比前列酮(lubiprostone)、利那洛肽(linaclotide)和普卡那肽(plecanatide)等,均可促进肠液分泌,从而增加粪便含水量并增加排便频率。利那洛肽是全球第1个鸟苷酸环化酶-C(guanylylcyclase-C,GC-C)受体激动剂,于年8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便秘(chronicidiopathicconstipation,CIC)和IBS-C。目前,利那洛肽在中国已获批用于治疗IBS-C。现整理近年来利那洛肽治疗慢性便秘和IBS-C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利那洛肽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慢性便秘和IBS-C的疗效与安全性。

一、利那洛肽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

利那洛肽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属于GC-C受体激动剂,具有2种作用机制。利那洛肽能够结合肠上皮细胞表面的GC-C受体,导致细胞内和细胞外环磷酸鸟苷(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水平升高。细胞内cGMP水平上升激活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Ⅱ,导致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因子磷酸化,氯离子通道开放,继而氯离子和碳酸氢根分泌进入肠腔,促进水向肠腔分泌,加速肠道转运。细胞外cGMP升高可以降低痛觉传入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改善内脏高敏感,进而缓解腹痛。

利那洛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0.1%。Busby等[3]给予11例患者口服利那洛肽μg,1次/d,持续治疗7d后血浆中未检测到可定量浓度的利那洛肽或其主要代谢物MM-。肠道是利那洛肽的主要代谢场所,并且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代谢比在回肠中更快。在羧肽酶A的作用下,利那洛肽可转化为13-氨基酸的活性代谢产物MM-。之后在肠道中经二硫键还原,被降解为小肽和氨基酸,从而丧失其药理活性。有3%~5%的MM-在粪便中被排出[4]。

二、利那洛肽的临床应用

1.利那洛肽在慢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利那洛肽治疗慢性便秘安全、有效,年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上发表了2项Ⅲ期临床试验(试验和试验01)[5]。该2项研究共纳入北美个治疗中心的例慢性便秘患者,分别随机给予、μg/d利那洛肽和安慰剂治疗。主要疗效终点为在12周治疗期内,至少9周完全自发排便(







































诚信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症状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ty/3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