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约6万字,我们为您提炼为约0.9万字干货,助您读透《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本篇图文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本文源自樊登读书会,更多精彩请下载樊登读书会APP解读书籍《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荐语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有体温说、血型说、二氧化碳说,你还知道别的原因吗?为什么相对于顺产,剖宫产的婴儿更容易得免疫系统疾病?为什么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过敏、哮喘、得肠炎的概率高?……这一切都与一个叫人体微生物的家伙有关!它们虽然不是你先天的一部分,但自从你呱呱坠地,就与你形影不离!如果把它们堆积起来,竟重达1.4公斤!震惊!!!下面,让我们在权(dou)威(bi)学者的带领下,走进鲜为人知的微观世界吧!作者简介罗布·奈特(RobKnight),儿科学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担任微生物组计划的负责人,美国肠道项目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的创始人之一。布伦丹·布勒(BrendanBuhler),顶尖科学作家,作品曾发表于《洛杉矶时报》等媒体。他以奈特研究为主题写作的文章,入选了年《美国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文集》。目录前言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第一章人体到底寄居着多少微生物?第二章微生物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第三章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第四章微生物对情绪及行为的影响第五章打造更好的人体微生物环境第六章抗生素能频繁使用吗?第七章微生物与人类未来精华解读关于书名《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有必要先解释一下,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蚊子的书,当然也会告诉你答案,还是科学家们从蚊子带给人的千古难题入手,深入到人体微观世界,为各位解答类似困扰的科学启蒙书。它与《达尔文进化论》一样,能帮助各位打开一个新世界,从此刷新人生观、世界观!下面,让我们正式地开启这趟发现之旅吧~前言近几年,包括DNA测序技术在内,有一大批新技术涌现出来。科学家们终于登堂入室,发现我们体内微观生命形式的惊人真相:单细胞生物,即微生物,不仅数量庞大到惊人的地步,几乎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和缝隙;而且其重要性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几乎关系着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甚至连性格也难逃微生物的控制。庞大的微生物家族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卡尔?乌斯和乔治?福克斯通过比较细胞层次的生命形式,运用rRNA(核糖体核糖核酸,RNA与DNA类似,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中,可以用来制造蛋白质),绘制出了生命树。他们揭晓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微生物比所有植物和动物的总和还多!人体微生物群:须臾不离的双胞胎存在于我们体内和体表的微小生物集合,被称为人类微生物群,它们的基因被称为人类微生物群组。(下文将沿用这两个称谓)它们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微生物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包括消化、免疫反应甚至行为举止等。不同组的微生物群寄居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各司其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们身上所出现的各种古怪现象,诸如“有些人特别招蚊子”,可以在人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方面得到解答。2.微生物解释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虽然,你和你身边的人,从遗传物质上相似度高达99.99%,你们之间在肠道内的微生物只有10%的相似度。来自微生物的区别,解释了你们之间从体重到过敏反应;从生病概率到焦虑程度等各种差异的原因。微生物重新定义了人类现在利用新一代DNA测序方法,科学家们可以从身体的不同部位采集细胞样本,迅速分析里面包含的微生物DNA,并把全身样本细胞的信息结合起来,以识别寄居在我们身上的成千上万种微生物。简单说来,我们现在可以创建自己的微生物地图。这项分析的成本正在跳崖式下降,年前大概需要花费1亿美元,现在却只需花费美元就可以获得这些信息了。在不久的将来,相信医生们会将“微生物地图”作为常规医疗检测项目。另外,新兴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和肥胖症、关节炎、自闭症和抑郁症等多种疾病之间存在着前所未知的联系。随着对这些研究的深入,我们也看到了未来治愈这些疾病的曙光。是的,微生物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第一章人体到底寄居着多少微生物?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少微生物?人是由大约10万亿个人源细胞组成的,但是人体携带着大约百万亿个微生物细胞。从遗传的角度来说,我们所继承的基因99%都是微生物基因。这意味着:你的大部分都不是你自己!这深深地打击到了人类的自尊心,丝毫不亚于当初人类发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所携带的微生物数量繁多,种类复杂。它们大多都是单细胞有机体,都属于生命树的三个主要分支。那么,它们到底寄居在哪里,又在做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人类的身体来一窥究竟吧!微生物让你的身体异味更浓郁微生物寄居在皮肤上所产生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虽然科学家们还不确定,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微生物让身体产生异味。这些微生物在享用体表分泌物,同时也导致分泌物的臭味变得加浓郁。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在这件事情中,微生物是始作俑者。微生物使皮肤分泌的化学物质发生代谢变化、产生体味,蚊子对其中某些体味情有独钟,因此,拥有这种体味的人就特别招蚊子。杀死微生物,就可以缓解被蚊子咬的现状吗?答案是肯定的!微生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涂抹抗生素达到终极的驱蚊效果。不过,杀死微生物的方法也需要警惕!那些寄居于体表的良性微生物居民,实际上也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它们的存在,使得其他一些难对付的微生物很难感染我们。你有独一无二的微生物指纹科学家们发现,不同身体部位的皮肤上寄居着不同的微生物,但寄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没有直接联系。寄居在人类左手上的微生物,与寄居在右手上的截然不同。如果把某个人的电脑鼠标与其手掌进行匹配,准确率高达90%。而且,寄居在你手上的微生物与其他人手上的也是不一样的,差异性高达85%,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拥有一套独一无二的微生物指纹。鼻子和肺部的善恶之分鼻孔里寄居着独特的微生物,其中就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病的人会感染葡萄球菌,而鼻子里的其他微生物居民,可以阻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那儿安家。而生存环境影响了鼻子中的微生物类型,例如,那些住在农场或农场附近的孩子,长大后得哮喘症和过敏症的概率就很小。接下来说说肺部,肺里找到通常都是死亡的细菌。这是因为,肺里含有多种抗菌肽,一旦有细菌附着在上面就会被它们杀死。但在病人体内,例如艾滋病,医生们常会发现一些诱发肺部疾病的有害微生物。蛀牙并不是刷牙的“锅”口腔中的大部分微生物居民对我们都是有益的,它们会形成菌膜来抵挡有害细菌,还会放松我们的动脉,甚至帮助我们调节血压。但口腔内还有一种有害细菌,叫做变异链球菌,它们喜欢腐蚀我们的牙齿,是诱发龋齿和牙周疾病的罪魁祸首。另一种细菌,被称为具核梭杆菌,通常存在于健康的口腔中,但也会诱发牙周疾病。胃是一个高度酸性的环境,只有少数几种微生物能在这里生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幽门螺旋杆菌,它们在溃疡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今天我们了解到,超过半数的人体内都存在幽门螺旋杆菌,却只有少数人患上了胃溃疡。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只是引起溃疡的诸多危险因素之一。欢迎来到微生物富人区肠道是人体内的微生物寄居富人区。那儿有6~9米长的空间,遍布着角落和缝隙,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水源充足,还有一个便利的废物处理系统,对微生物的生存十分有利。肠道微生物,主要来自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这两大细菌群体。它们对于消化食物和代谢药物来说十分重要,但也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肥胖症、炎症性肠病、结肠癌、心脏病、多发性硬化以及自闭症。微生物界的扛把子事实上,大肠杆菌并不是肠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大多数健康人体内,大肠杆菌只占万分之一。真正使其在人们的视野中频繁出镜的原因是,它就像杂草一样,生命力十分顽强,可谓细菌中的战斗菌。喜欢吃经血的微生物尽管科学家们对于男性生殖器知之甚少,有关女性生殖器的微生物的研究却十分广泛。在此,我们着重介绍后者。马里兰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雅克·拉威尔的实验表明,女性阴道内微生物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比如在其经期,一种叫脱铁杆菌属的代谢铁细菌就会出现在阴道内,以经血为食。另外,根据最新研究显示,不同人种所拥有的的健康阴道微生物组是不一样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不同微生物组在细菌性阴道疾病中的作用,检查它们是否能够帮助或阻止诸如艾滋病之类的性传播疾病的蔓延。第二章微生物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但如果你像本书的作者一样,是一位研究体内微生物在婴儿出生前所扮演角色的科学家,这份礼物绝对会是与众不同的。“顺”或“剖”,这是个问题!本书作者是坚定的顺产理念拥护者,他认为,胎儿通过产道时,身上所沾满的密密麻麻的微生物会形成一层保护膜来保护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的第一批微生物,对孩子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可惜造化弄人,作者的妻子在生产过程中,胎儿出现了宫内窘迫现象,这对夫妇不得不放弃顺产,转而选择了剖宫产。但他没有放弃来自微生物的祝福,于是选择了比较无稽的方式:用棉签将妻子阴道内的微生物样本涂抹到了女儿身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不是顺产的又如何呢?作者认为,如果婴儿是剖宫产的,其身上的微生物就与成人皮肤上的微生物相似,与顺产婴儿身上的微生物组截然不同。这可能导致,剖宫产出生的婴儿更容易得许多与微生物或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哮喘之类的)。当然!选择剖宫产的人群也不用惊慌,诱发疾病的风险相对比较小。更何况,这种观点尚有争议。我们很难梳理出,剖宫产和顺产对人体微生物的确切影响,因为出生后,人类身体的微生物组就会迅速发生变化。人体内微生物组变形记所有经由阴道顺产的人身上,都拥有非常相似的微生物组,但是到了成年以后,微生物组之间的差别却会很大。可见,人体微生物群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着奇妙的转变。这在我们的婴儿时期尤为明显。康奈尔大学微生物学教授鲁思·雷进行了一项研究,从一个顺产的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天起观察他的排泄物,一共观察了天。研究成果如下图所示:此外,两个儿童体内的微生物组从一周到下一周之间的差异,比起相关项目中所观察的个成年人之间的差异要大得多!到底是什么在塑造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1.抗生素的摄入。这对儿童体内微生物组的影响巨大,接受注射后,他体内的微生物组不仅变得像另一个人,甚至像另一个物种。因此,注射抗生素时,一定要注意剂量和频率,这在后文中会另辟章节讲到。2.饮食。从长远看,吃什么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通过观察为期一年的不同饮食影响,科学家们发现,饮食影响最大的作用,就是调节了两大主要细菌的平衡——一种是消化蛋白质的细菌,另一种是消化膳食纤维的细菌。母乳喂养PK配方奶粉饮食的影响,在生命早期就开始显露了。母乳还是配方奶粉,会影响孩子的微生物组构成。其中,吃母乳的婴儿可以接触到母乳中的特殊微生物,以及促进益生菌增长的特殊糖。但是,到了婴儿6个月后,短期饮食干预对体内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会变得非常小。3.环境。在儿童时期,环境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事实证明,小孩子吃手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接触到的微生物种类越多,他们出现免疫系统缺陷(如枯草热)的概率就越低。总体上说,肠道内的微生物组随着年龄的增长,种类也会变得更多,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生命最后几天与生命最初几天的微生物状况非常相似,比如大肠杆菌及相似的变形菌门细菌等。第三章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前面说到,人类身上的微生物会诱发许多特殊疾病,比较显著的是感染类疾病和炎症性肠病,不明显的有多发性硬化、自闭症和抑郁症。决定我们是否患病的,除了接触到致病微生物以外,还取决于接触微生物的频率、基因构成以及其他因素。伤寒玛丽“伤寒玛丽”是纽约的一位厨师,她身上携带了诱发伤寒疾病的伤寒杆菌。某一次,她的家人在品尝过她做的菜后,无一幸免地染上了伤寒病,然而,玛丽自己却没事。科学家们发现,玛丽对自身携带的伤寒杆菌有着天然的免疫力。可见,一些人天生就具有抵抗某些疾病的能力,不是所有人接触到致病微生物都会感染疾病的。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战争炎症性肠病是对消化系统炎症类疾病的总称,诸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都属于这个范畴。引发这种疾病的,是肠道微生物组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其典型标志是某种细菌的数量增加。更有意思的是,因这些微生物的异动,免疫系统察觉到它们对身体有害,并向其开火。患者体内爆发了一场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战争。同时,这也直接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腹痛、出血以及频繁跑厕所等症状。胖不胖,最终决定权不在你真正导致肥胖的是微生物,而非病毒、抗体、化学物质或排泄物中的其他任何东西。小白鼠实验在小白鼠实验中,科学家们将肥胖小白鼠排泄物中的微生物提取出来,移植到无菌的小白鼠身上,无菌小白鼠很快变得越来越胖。实验结果让人兴奋不已,在未来,人类或许也可以通过移植他人排泄物中微生物的方式,达到一站式减肥的效果。许多为人们制定的时尚减肥法,目标就是要改善微生物组的状况,但到底有没有效,这还是个问题。下面我将罗列其中较为靠谱的研究成果,以供各位参考:1.一些食物会导致体重增加,另一些食物则会让人体重降低。最奇怪的是,酸奶和坚果这两种脂肪含量都很高的食品,竟然是对减肥最有效的两种食物。2.长期的(至少一年)饮食习惯,与体内整个微生物组有着密切的联系。未来,人们或许可以通过改变饮食,培养体内变瘦的微生物组。3.虽然改变饮食结构(例如:吃肉的变成吃素的),可以迅速改变我们体内的微生物,但这也可能提高另一种疾病的患病风险。“洁癖”和“泥巴”之间的平衡点提高人体所携带微生物的多样性,对降低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有着明显的帮助。太爱干净会导致免疫问题,因为长期不接触微生物,会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变得焦躁而敏感。当然!诸位家长也不可盲目鼓励孩子们吃受污染的肉类、医院地板。在太爱干净和太不爱干净之间,找到一个最恰当的平衡点才是最好的。据此,作者总结了如下几条建议:1.养一条狗(但一定要尽早,最好在产前开始)2.住在农场里,这样你的孩子就可以接触牛和稻草3.在生命的早期尽量避免抗生素(科学依据尚不充分)4.尽可能接触益生菌并坚持母乳喂养(科学依据尚不充分)总之,与多样化的微生物接触,无论是哥哥姐姐、宠物、牲畜或通过不错的老式户外运动,都会有帮助的。那不仅仅是营养不良你可能在互联网上见过,非洲穷苦地区的孩子们,浑身上下瘦得皮包骨头,肚子却畸形地鼓了起来。这种病被称为恶性营养不良病。在很长一段时间,恶性营养不良病被误认为,是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才会出现的。然而,近现代人们才发现,恶性营养不良病不完全是一种营养不良,也是一种与微生物有关的疾病。花生酱一类的营养增补物,只有在配合了杀死生病儿童体内有害细菌的原始抗生素时,才能真正能够治好这些孩子。第四章微生物对情绪及行为的影响你或许会觉得微生物影响情绪和行为,这样的说法显得有些无稽,但若你能耐心看完,很快就会改变这种想法。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分点介绍:第一,微生物对人类身体的化学物质有影响。微生物能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从而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影响。这种作用机制,被称为菌-肠-脑轴。举个例子颤杆菌会产生一种功能类似于天然镇静剂的化学物质,它会模仿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降低脑部的神经活动,从而导致抑郁症。第二,微生物也会塑造我们的思想。其中,自闭症就是个特别有趣的例子。自闭的小白鼠实验萨尔基斯?马兹曼尼亚曾培育了一种与人类拥有类似的自闭症状的小白鼠,它们有认知障碍,也有社交障碍,会表现出重复行为,对埋弹珠这一行为极其着迷,此外它们的胃肠道也和人类一样有问题。他发现,小白鼠某些自闭症状的出现,与一个名为4-EPS的分子有关。只要给正常的小白鼠幼崽注射这种分子,它们身上就会出现自闭症的症状。反之,如果给自闭小白鼠注射母牛分枝杆菌的疫苗后,就会缓解胃肠道问题和认知障碍等症状。注意:脆弱拟杆菌对于另一个物种(人类)来说,极有可能是致命的。第三,微生物还对我们的行为以及思考方式产生影响。有时候,人类基因可以决定我们体内有哪些细菌寄居,而这些细菌还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肥胖的小白鼠实验科学家发现,体内缺少TLR5基因的小白鼠体内,有着让它们饥饿感更强的微生物,使得它们吃得过饱,随后变得异常肥胖。若把这种微生物移植到正常的小白鼠体内,后者也会因吃多了而变胖。而如果用抗生素消灭缺少TLR5基因的小白鼠体内的微生物,它们的胃口就能恢复正常。这多么不可思议啊!你可能会问,微生物能解决小白鼠的情绪、行为问题,那能不能解决人的呢?当然可以!某些益生菌的临床试验已经取得了成功。比如,瑞士乳杆菌和长双歧杆菌混合起来使用,能改善身体健康志愿者们的情绪。只是各项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未来能够真正地帮助到我们。第五章打造更好的人体微生物环境我们可以给自己打造更好的微生物环境,根据目前的科技水平,可以概括为四种方式:益生元、益生菌、排泄物移植和疫苗。益生元,微生物的肥料益生元就像是微生物的肥料,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并支持那些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他们大多是可溶性纤维,比如果聚糖(菊粉、乳果糖和低聚半乳糖等等),这些都是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对健康有益的益生菌益生菌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它被定义为活的微生物,当数量足够多时,对健康就有益。它们天然存在于人体肠道内,也存在于发酵的食物(酸奶)中,主要包括不同种属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此外,益生菌对儿童腹泻和成年人肠道易激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买家当心!益生菌制品未必有效我们几乎可以在超市冷冻柜,发现至少十种在售卖“对人体肠道健康有益”的微生物制品。可遗憾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尚未对益生菌产品做任何健康声明的批准。况且,微生物只在极其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超市能买到的微生物制品,在被运到超市并且放在货架上之后,我们并不清楚里面是否还有活性微生物。颠覆性的排泄物移植这是新出现的疗法,目前仅在治疗可怕的艰难梭状芽胞菌时尝试过。在发现排泄物移植疗法之前,这种医院感染病之一,每年都会使,人患病,并夺走14,人的生命。可以说情况非常严重,连抗生素疗法都束手无策。而排泄物移植疗法的出现,却挽救了90%以上的艰难梭状芽胞菌患者。治疗过程:志愿者捐赠排泄物样本→从中提取微生物→稀释微生物→移植患者体内。排泄物移植疗法的成功,目前已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