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周医案分享的时间了,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清朝医学大家谢映庐大夫治疗肠风下血的医案,有使用过的朋友或者有改进过方子的朋友,也可在下方评论处分享自己的临床案例,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王惠阶,年壮形伟,大便下血,医治半载,以平素嗜酒,无不利湿清热以止血,如地榆、柏叶、姜、连之类,服之不应。厥后补中、胃风,四神之属,投亦罔效。
求治于余,诊脉小弦,大便或溏或泄,不及至圊,每多自遗,其血清淡,间有鲜色,更有奇者,腹中无痛,但觉愊愊有声鼓动,因悟此必虚风内扰,以风属无形有声,与经旨久风成飧泄吻合。且脉弦者,肝象也,肝风内动,血不能藏故耳。
因与玉屏风,重防风,加白术,乃扶土制木之意。更加葛根,辛甘属阳,鼓舞胃气,荷叶仰盂象震,挺达肝风,叠投多剂,其症一日或减,越日复增,轻重无常。予思虚风内动,按症投剂,疾不能瘳者,何故?潜思累夕,不得其解。
忽记经有虚风邪害空窍之语,盖我居肠间,尽是空窍之地,非补填窍隧,旧风虽出,新风复入,无所底止,故暂退而复进。
乃从《金匮》侯氏黑散,驱风堵截之义,悟出治法,填塞空窍,将原方加入龙骨、石脂,兼吞景岳玉关丸。
不数日,果获全瘳。
侯氏黑散菊花防风白术桔梗人参茯苓当归川芎干姜桂枝细辛牡蛎矾石玉关丸
面灰枯矾文蛤五味诃子
大老宋点评大便下血,属血症。
中医内科学汇集:槐角丸合地榆散、归脾丸、黄土汤分治各证型。谢师从脉证归因于风,对肠易激综合证治疗颇有启发。
前方:防风、白术、葛根、荷叶;可以看作痛泻要方的衍变方,荷叶用法取象比类;其取效似有似无之间。
后用侯氏黑散原用于:心脾阳虚,气血亏虚,风邪入中;其中也有防风、白术的组合;与玉关丸为治肠风便血的治标小方。
此案用方与治便血之归脾丸、柏叶汤方比较,则熄风止痢、补血填窍熄风之法,跃然纸上了,其与乌梅丸治久痢,又有遥相呼应之妙。
备考:归脾汤归脾汤: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吐血,便血,神疲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等。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木香理气醒脾;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炮姜炭、白及、乌贼骨温经固涩止血。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备考:乌梅丸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之厥阳病篇,主治蛔厥及久痢等。
方中由乌梅、细辛、桂枝、附子、人参、当归、黄柏、黄连、干姜、川椒十味药组成。方有“异类相使”之功。以辛热、寒苦之药杂合并用,辛、甘、苦、酸合于一炉,故有升降之效,适合于厥阴病的治疗。
尤在泾云:“……若以寒之逆,则寒下转中,或仅投温剂,则必格拒而不入,故以黄连之苦,以通寒格,参姜之温,以复正气而逐阴也。”
(仅供交流分享之用)
w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