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食物不耐受
文献:中国现代医生、胃肠病学、上海医学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或间歇加重的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同时又缺乏肠道生化学和形态学改变。
IBS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世界范围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1]:
全球人群一般发病率为10%~20%,以中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按罗马Ⅱ标准,平均年龄为52个月婴幼儿中IBS患病率为0.2%,4~18岁儿童中IBS患病率高达22%~45%。
而按Manning和罗马Ⅱ标准,我国中小学生患病率分别为53.5%及20.2%。姚敏[人名]等研究报道发现小学4~6年级、初中生及高中生患病率分别为37.85%、52.88%和65.48%。
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随着生活竞争压力加大,IBS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也逐渐升高。
IBS症状发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和多种发病机制共同导致的,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与抗生素的使用,胃肠道激素,精神心理障碍等。
IBS罗马III诊断标准[2]
在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且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③伴随粪便形状的改变。
诊断标准建立于患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并在最近的3个月持续存在,在观察期间疼痛(不适)症状的频率至少一周2天。
下列症状可支持IBS的诊断:
①异常排便频率:a.每周≤3次排便或b.每天>3次排便
②异常粪便形状;c.块状便/硬便;d.松散便/稀水便
③排便费力。④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⑤排出粘液;⑥腹胀。
根据患者排便的习惯改变类型,以及粪便的性状,还分为几种亚型: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及不确定型。腹痛、腹泻、便秘的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或学习,使其生活质量下降,探究一种节约成本、安全有效,又可解决IBS患者痛楚的调理方式,对有效防治IBS具有重要意义。
引起IBS症状的不良生活习惯[3]
1.不良生活习惯
①暴饮暴食,食物的快速进入引起腹泻或腹痛;②长期大量饮酒,导致IBS患者胃酸及胃蛋白酶也都低于正常人,使蛋白质的消化率下降。酒精也影响小肠的结构并且能对消化腺体造成损害,患者常可出现脂肪痢。③膳食中含有动植物脂肪丰富的食物,脂肪可使肠道痉挛性收缩,患者感觉腹痛。
2.内脏感觉过敏
当IBS患者摄入生、冷、辛、辣食物;腹部受冷;心情紧张不适时,患者腹腔内脏尤其是胃肠道感觉过敏,感觉阈值下降,及其容易达到阈电位水平,诱发肠道蠕动增加,腹痛产生。
3.食物不耐受
多数腹泻型IBS患者伴有食物不耐受,胃肠道对某些食物存在不良反应,因此通过一些检测方法,找出患者不能耐受的单个食物或一类食物,避免这些诱发患者胃肠道运动增强的食物,就能降低IBS症状的发生。
[点击上图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治白癜风太原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