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药挥发油是芳香中药最具代表性的有效组分,具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安神、神经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经嗅觉、皮肤等途径可达到缓和情绪、调节神志的作用,对于防治抑郁、焦虑、失眠等情志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也能在其他身心疾病的防治和康复过程中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是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但目前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疗效确切、适宜给药的优质制剂和产品等问题。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对中药挥发油给药途径、药效作用、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最早记载于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一书中,是对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及五志(喜、怒、忧、思、恐)等所有情志因素的概括,也是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1-3]。人体受情志刺激可引发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病种主要涉及郁证、不寐、痫证、癫证、健忘、嗜睡等[4-5]。中医理论认为,情志活动与疾病的发展和转变有着密切关联,一方面作为病因可诱导情志病及身心疾病,如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会逐渐导致人体气机失调,继而引发失眠、抑郁、多梦、头痛等症状[6];另一方面,脏腑功能的失调也可导致情志出现异常,如肝阳上亢患者易出现急躁、易怒等情绪反应。现代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与躯体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心理应激反应可对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动异常和内稳态失衡,影响机体健康[7],一些生理疾病也会诱导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并发抑郁、焦虑症状,这些负面情绪又能诱发或加重病情[1]。“心身共轭”现象[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9]等研究成果和研究模式提示了情志活动、心理因素在未来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当今社会过高的生活压力使得焦虑、紧张等情绪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失眠、抑郁等亚健康疾病、慢性疾病人群逐年增多,抑郁症导致的伤残损失在所有疾病中位居第2位[10],全世界大约有27%的人患有睡眠障碍[11]。
情志病症往往病程较长、易复发,临床所用化学药物存在疗效不佳、患者顺应性差、不良反应多等问题,常用的单胺类抗抑郁药物、抗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等化学药靶点单一,30%~50%抑郁患者对现有药物治疗不敏感[12],长期服用镇静类药物治疗慢性失眠又存在成瘾性和副作用。因此,疗效确切、使用便捷,适宜长期给药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对于调养情志、维护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中药挥发油是存在于药材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的油状液体,因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又称为芳香油,有以下特点:①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能迅速入脑,具有快速起效的潜力;②有独特的芳香气味,治疗过程能产生愉悦感,患者易于接受;③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多靶点起效,且在体内代谢较快,与单一的化学药治疗相比,不良反应小,因此,具备迅速改善情绪、调节人体情志活动、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极大潜力[13]。本文从中药挥发油的抗抑郁、抗焦虑、镇静安神等药理活性,给药途径及作用机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其治疗情志疾病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中药挥发油调节情志活动的给药途径
中药挥发油常见的用药方式包括“熏、嗅、洗、涂”等,通常涉及鼻腔、皮肤、肺部、胃肠道等多种给药途径,发挥综合效应,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14]。
1.1通过嗅觉系统调节情志活动
中药挥发油具备独特的芳香气味与经鼻入脑的转运途径。中医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与人的情绪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药物经鼻给药可对脑部疾病产生作用,《医林改错》和《辨证录》就有“鼻窍通脑”之说[15]。古人以含挥发油的芳香药材制成药枕,利用挥发油特有的挥发性,使有效成分经鼻腔缓慢吸收,缓解失眠、健忘、神志不宁等症状,达到“闻香祛病,解郁助眠”的目的[13]。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嗅觉系统与情绪系统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两者在解剖结构上高度重叠,杏仁核、海马、脑岛等结构既负责情绪信息的加工,又是嗅觉信息处理的重要枢纽[16];在功能上互相影响,气味与嗅觉能调控情绪状态、生理反应,情绪的变化也可影响嗅觉功能[17]。因此,常将中药挥发油制备成鼻用微乳、气雾剂、香薰剂等经鼻给药制剂,缓解失眠、焦虑等症状。经嗅觉系统调节情志活动具有极大的优势,首先,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可被鼻黏膜上的嗅细胞接受和辨别,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递至海马等组织,最终在大脑皮质进行分析,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17-18]。其次,中药挥发油脂溶性强,起效迅速,易于透过血脑屏障吸收入脑,麝香酮、艾片等[15]芳香成分经鼻给药后能迅速入脑,在脑组织内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中药挥发油成分不仅自身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还可促进其他药效物质的吸收,栀子苷与艾片、麝香酮配伍使用后,跨血脑屏障细胞单层的转运量增加,其作用机制与艾片及麝香酮能打开血脑屏障细胞的紧密连接有关[19];薄荷脑等成分为非竞争性P-糖蛋白(P-gp)抑制剂,与其底物药物联用可提高底物药物的脑组织浓度[19-20]。
1.2经皮肤及黏膜组织调节情志活动
中药药性理论认为,中药挥发油多具辛味,辛能开腠理,经皮肤给药可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古人应用芳香中药,经贴、敷、涂、洗等方式,可发挥开窍醒神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挥发油多为小分子物质,具疏水性,有良好的透皮促渗作用[21],可经皮肤及黏膜组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和体循环;芳香中药以洗浴、熏蒸等形式应用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可使皮肤角质层被充分水合,成为药效成分进入体内的良好通道,皮下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促进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14]。
1.3经胃肠道调节情志活动
含挥发油的芳香药材经口服给药,通过胃肠道代谢可进入体循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情志活动多与肝、心相关,肝病易传脾,情志因素与脾主运化的功能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发现,砂仁[22]等中药挥发油能影响消化道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情绪变化可经“肠道菌群-肠-脑轴”与消化道内的肠道菌群互相影响,一方面,肠道菌群可调节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HPA轴的活动,参与大脑情绪、认知、记忆能力的调节;另一方面,焦虑等精神压力也可导致消化道内微生物结构发生变化[23]。
2中药挥发油的情志调节作用
2.1抗抑郁、抗焦虑作用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情绪节律障碍性精神疾病,主要症状为显著、持久的情绪低落[24],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以发作性或持续性的焦虑、紧张等情绪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25]。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中医将焦虑与抑郁归为情志病,属“郁证”范畴,主要病因为七情所伤[26]。现有研究多采用慢性应激、孤养等方法造模,使模型动物产生抑郁、焦虑症状,再采用悬尾实验(TST)、强迫游泳实验(FST)、旷场实验(OFT)等行为学实验评价中药挥发油经对抑郁等情绪的缓解和调节作用。目前发现具有抗抑郁、抗焦虑作用的中药挥发油(表1、2)以行气药(佛手、香附、玫瑰、沉香等)和温里药(丁香、小茴香、肉桂等)居多,药性偏温热,归脾胃经、肝经,多具有行气止痛、疏肝解郁之功效。
2.2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理论认为,七情伤肝、损及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思虑过甚、抑郁烦躁等情志因素可使心神不宁,导致不寐、嗜睡等睡眠障碍[49],另一方面,睡眠的缺失或紊乱可能导致机体恢复功能受损,破坏患者的执行功能[50]。研究表明,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到年,预计全球失眠人群将达7亿[51]。目前发现能改善睡眠的中药挥发油主要为具有安神作用的中药材,多归心经,药性平和,如柏子仁和酸枣仁都为养心安神之要药,五味子、石菖蒲有宁心安神之效。药理研究显示,这类药物中的一些单体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是其改善睡眠的关键物质基础,如栀子中的芳樟醇[52]是其发挥镇静催眠作用的关键成分,沉香油所含的沉香螺旋醇具有氯丙嗪样的安定作用[53]。具有改善睡眠作用的中药挥发油见表3。
2.3抗癫痫作用
癫痫是以暂时性或痫性发作为特征的大脑功能障碍,常伴随抑郁、认知障碍等并发症[64],七情失调为癫痫发病的主要原因[65]。在具有抗癫痫作用的中药挥发油中,研究最多的为石菖蒲,中医将其归为开窍药,有开窍醒神之效,现代研究表明,它所含的α-细辛醚具有广谱抗痫作用,抗痫机制与神经递质及凋亡因子有关,β-细辛醚可通过调节谷氨酸含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是石菖蒲挥发油发挥抗癫痫、镇静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64,66]。具有抗癫痫活性的中药挥发油见表4。
2.4防治老年痴呆
痴呆是以善忘、认知障碍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异常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呆病”“郁证”“健忘”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肾虚精亏、情志抑郁等[70],西医称为AD。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AD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目前研究发现能改善模型动物记忆损伤和AD症状的挥发油主要为益智仁、当归等补虚药,以及石菖蒲等开窍药,见表5。
3中药挥发油调节情志活动的主要作用机制
中药挥发油发挥情志调节作用的机制复杂,并非只针对单一的靶点和途径,对前文所述具有抗焦虑、改善睡眠等药理活性的中药挥发油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类。
3.1调控神经递质的表达
情志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密切相关,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认为,5-HT、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缺乏可能是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的重要原因[77],失眠也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平衡有着密切关系[61],AD多伴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78],癫痫的发作与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等异常有密切关系[79]。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发现中药挥发油调节情志活动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调控神经递质的表达,见表6。
3.2保护脑内神经元、促进神经元再生、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抑郁、AD与脑内神经元的再生、神经细胞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认知障碍、抑郁情绪能减少脑内神经元的再生,另一方面,神经元的减少也可能增加抑郁、AD的患病风险[81],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具备治疗情志疾病的潜能。当归[73]挥发油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主要是调控模型动物脑组织细胞凋亡基因和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基因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五味子茎[75]挥发油可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和氧化应激改善模型动物的认知功能障碍。石菖蒲挥发油抗癫痫作用可能和其调控PKC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69]。
3.3调节HPA轴
HPA轴是调控人体情绪应激、睡眠等活动的的主要结构,与抑郁、AD有着密切关系,抑郁症患者常见HPA轴功能亢进,HPA轴失调也可能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皮质醇水平的升高,增加AD的发病风险[81]。沉香精油改善应激性焦虑和抑郁的潜在作用机制与抑制过度活跃的HPA轴有关[45],佛手柑精油抗焦虑作用机制也与减弱HPA轴亢进程度有关[28]。
3.4激活相关脑区
丁香酚等芳香物质通过吸嗅后,可经嗅觉通路对海马、杏仁核、下丘脑等脑区产生作用,改善大脑功能,脑显像技术显示出受试者吸嗅芳香物质后相关脑区可被激活[82],从而影响模型动物认知能力及抑郁行为。
3.5促进内源性睡眠诱导物的生成
酸枣仁油、栀子油[58]等中药挥发油含有多种植物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甲酯等,这些物质在体内可转化为IL-1、TNF-α、胰岛素、油酰胺(OLA)等内源性睡眠诱导物,该类物质的合成与释放对睡眠-觉醒周期、自发性睡眠、生理性睡眠有重要调控作用。
3.6调节炎症反应、减少血栓和血管生成障碍
苏合香挥发油抗抑郁、抗焦虑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减少血栓和血管生成障碍介导的[48],紫苏挥发油对应激性抑郁的改善作用可能与抗炎作用及血清素能反应的改变有关[36]。
3.7抗应激、抗氧化能力
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加重氧化应激损伤、降低抗氧化能力[83],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也是AD的重要表现,在A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74]。石菖蒲[84]、丁香[30]等挥发油对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4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探索精准、高效、快速的疗效评价方法
目前对于中药挥发油调节情志活动的疗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TST、FST等动物行为学实验,以及情绪状态描述量表等情绪评价量表,这些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药挥发油调节抑郁、焦虑等情志活动的作用,但存在指标单一、评价主观等问题。芳香类中药调节情志活动的最大优势是经嗅觉通路直接对脑部产生刺激和影响,发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但起效迅速、代谢快、药效持续时间短,因此,如何精准、快速地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是研究的难点,有文献报道[82]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研究丁香酚和柠檬醛经嗅觉通路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可直接反映芳香物质通过吸嗅后对海马、下丘脑等脑区的激活情况。神经影像学技术、磁共振技术、脑电研究等新型技术对于脑功能研究有独特优势,相比传统评价方法更具客观性,灵敏度更高,这些技术的发展为芳香物质改善大脑功能、调节情绪的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2加强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挥发油成分复杂多样,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是拓展其临床应用的关键。一些具有调节情绪作用的活性成分,常见于多种中药挥发油中,如柠檬烯是陈皮、青皮挥发油的主要药效成分,β-蒎烯同时存在于细辛、辛夷等中药挥发油中,含共有活性成分的挥发油在药效上也常具有相似性[85],可借助网络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多学科相结合,寻找疗效确切、机制明了的活性成分、成分群及关键作用靶点,对芳香中药调节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挖掘,探索两者的相关性,指导临床用药。赵振宇等[86]总结了与抑郁、失眠等情志类疾病直接相关的25个重要靶点,发现其中的5-羟色胺2A受体(5HT2A)、细胞色素PA2可能为中医治疗情志疾病的潜在靶点群。
4.3深入研究给药途径、剂型、剂量与挥发油情志调节作用的关联
药物的给药途径、剂型与用量是决定药效作用的重要因素,中药挥发油具备芳香性、可挥发性、良好的透皮性能等独特的理化性质,因此更应重视给药方式、剂量、用药意图、临床需求之间的相关性。情志类疾病按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发作和缓慢起病,不同类型疾病的用药需求存在差异,针对焦虑、失眠等慢性疾病,可将中药挥发油制备成能长期、稳定释药的鼻腔给药制剂或香薰制剂,癫痫等急性病症则需要便于使用的速效制剂。药物的量-效关系对于指导临床有效、安全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文献研究多采用吸嗅或口服给药,但吸嗅给药采用的香薰设备、所处的空间大小、挥发油的雾化速率、给药时长等条件均无统一的标准,口服给药多采用ig方式,但中药挥发油直接用于人体口服,需考虑对胃肠道的刺激性作用,也不宜长期给药,因此,研究所得的有效剂量如何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值得深入研究。
4.4开展中药挥发油对情志疾病“异病同治”的研究
情志疾病由多种病因混合诱发的可能性较大,常兼具心理和躯体症状,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抑郁、失眠、AD等情志疾病存在共病机制,临床特征上也存在相似性和相关性,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常同时出现。睡眠障碍与抑郁可能存在双向病程关系,两种病症可以相互影响、相互预测[87];引起抑郁和AD的共同始发因素主要为长期的慢性应激,抑郁症常作为AD的首发症状,也是患AD的重要风险因素[81];癫痫患者常同时伴随抑郁情绪[65]。由此可见,加强对各类情志疾病之间相互关联的研究,探讨中药挥发油调节情志活动、治疗身心疾病的共同作用靶点和协同起效机制,探索“异病同治”的规律和治法,对于简化疾病治疗过程,充分发挥芳香中药调节情志活动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5结语与展望
中医历来有“形神共养”的调护理念,强调情志因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中药挥发油对情志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优势,也能在其他身心疾病的预防及预后过程中起到改善情绪,协同治疗的辅助作用。但目前在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制剂产品开发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临床应用。笔者认为,未来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①深刻认识中药挥发油具备的芳香性、挥发性等特点,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体内代谢过程,利用新辅料、新技术,结合情志类疾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开发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色的给药系统和具备科学内涵的制剂产品。②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中药挥发油治疗情志疾病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其协同治疗其他各类疾病的潜能。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和服务模式正逐步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药挥发油作为独具特色的“治未病”健康服务资源[14],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必将有助于拓展其临床应用,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来源:李慧婷,李远辉,任桂林,张小飞,柳小莉,罗晶,杨明,黄小英.中药挥发油防治情志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草药,,50(17):-.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