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营养慢性便秘

便秘

向左滑动查看

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常见病因

解读:

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分类

◆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

结肠传输时间延长,进食后结肠推进性收缩减少,可能与肠脑神经传导障碍有关。

◆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disorder)

患者在排便过程中腹肌、直肠、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肉不能有效地协调运动,直肠推进力不足、感觉功能下降、排空发生障碍。

◆混合型便秘

结肠传输延缓和肛门直肠排便障碍

◆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transitconstipation,NTC)

多见于肠道易激综合征,发病与精神心理异常等有关。

如何诊断?

常规检查

⑴病史和体格检查:便秘的症状、基础疾病、用药史、饮食结构、疾病的认知程度和精神心理状态等

⑵慢性便秘患者表现:便意减少或缺乏便意、想排便而排不出(空排)、排便费时、每日排便量少,可伴有腹痛、腹胀、肛门直肠疼痛等

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腹部不适常在排便后获改善

⑷功能性便秘的诊断首先应排除器质性疾病和药物因素

⑸粪常规和隐血试验作为常规检查与定期随访

功能性便秘

罗马Ⅲ标准:

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以上:

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

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

⑤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

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排便障碍型

1.必须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2.在反复尝试排便过程中,至少包括以下3项中的2项:

①球囊逼出试验或影像学检查证实有排出功能减弱,

②压力测定、影像学或肌电图检查证实盆底肌肉(如肛门括约肌或耻骨直肠肌)不协调性收缩或括约肌基础静息压松弛率20%,

③压力测定或影像学检查证实排便时直肠推进力不足

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如何治疗?

营养治疗

一、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膳食纤维25~35g/d、饮水1.5~2.0L/d

●膳食纤维可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酸、产气(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产生的气体和水):

1.短链脂肪酸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

2.气体与水可软化大便,促进肠道蠕动,助排便,可有效缩短毒素在体内停留的时间,改善便秘

3.膳食纤维多存在与蔬菜、水果、粗杂粮、豆类及菌藻类等食物

二、适度运动

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

三、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应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药物治疗

●容积性泻药(膨松药):

通过保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起到通便作用,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患者,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常用药物有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等。

●渗透性泻药:

可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用于轻、中度便秘,

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和盐类泻药(如硫酸镁)。

●刺激性泻药:

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动力、刺激肠分泌。

药物包括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肠神经损害,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可致结肠黑变病,建议短期、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

●促肠动力药:

作用于肠神经末梢,释放运动性神经递质、拮抗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肠道动力,对STC有较好的效果

其他疗法

1、调整心理状态,有助建立正常排便反射,给予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的患者心理指导和认知治疗

2、治疗原发病和伴随病,有利于治疗便秘

3、生物反馈,纠正不当、无效排便动作

4、中医辨证施治、中药治疗

5、新型疗法:益生菌疗法,粪菌移植

6、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便秘

产妇

◆原因:

1.孕妇经过妊娠,子宫逐渐增大,产后腹直肌与盆底肌变得松弛、收缩无力、腹压减弱、加之产后身体较为虚弱,出现排便困难;

2、产后因卧床休息,活动减少,肠道变得越来越慵懒,蠕动减少,且产后饮食单一,多以肉类为主,缺乏膳食纤维含量高的粗粮、谷物等。

◆治疗推荐:

1.需保持愉悦的精神态度,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2.虽是产妇,也应做到吃动两平衡,饮食多饮水、喝汤,拒绝单调的肉类,每日应适时进食一定粗粮(杂粮饭/粥或杂粮馒头),做到粗细搭配;

3.避免长时间卧床,尽可能适当活动,如产后头两天尽量多翻身、吃饭时尝试坐起进食、两天后可尝试下床活动。

婴幼儿

◆原因:

1.哺乳时营养成分失调,如:人乳与牛奶中蛋白质(酪蛋白)较难以消化吸收,多余未消化的蛋白质会与钙结合形成坚实的粪块;

2.其他疾病因素包括:肛周炎症、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全,克汀病或呆小症等。

◆治疗推荐:

基础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合理饮食和排便习惯训练,对于粪便嵌塞者,可选用丙三醇制剂(通用名为开塞露)或温氯化钠溶液灌肠。容积性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被证明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老人

◆原因:

缺乏运动、服用药物所致便秘

◆治疗推荐:

应尽量停用导致便秘的药物,改变生活方式。对粪便嵌塞者,应首先清除嵌塞的粪便。通便药可首选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对严重便秘患者,也可短期适量应用刺激性泻药。

开通头条号:上海十院临床营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engh.com/jzqa/5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