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医
师
节
我是医生,请让我先以常人的姿态站立,不高不低。
我是医生,以真情扎根临床、革新技术,职责让我无畏无惧。
我是医生,医学有局限,服务无止境,生命的重量让我不舍不弃。
我是医生,以爱心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无怨无悔。
医生说:北医三院骨科韦峰教授
作为医生,抢救患者,我们会全力以赴。然而,医学有其有限和不确定性,一旦结果未遂人意,医患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得我当主治医师期间曾遇到一位做颈椎手术的患者,术后恢复得非常好。然而,就在即将出院之时,出现了肺栓塞。虽然被及时发现,但由于肺栓塞面积比较大,经过一系列紧急抢救,患者最后还是去世了。
这是一个概率非常小,死亡率很高的并发症。当然家属也觉得很意外,来了好几波人问情况,作为负责病房的主治医师,我反复解释。有一次,又来了大概四五个男性家属,情绪比较激动,又要我解释“为什么病人来时好好的,现在人没了!”我已经跟不同的家属解释过多次,当时情绪也没控制好。就说“对于病人去世我其实内心也很难过,但您这么提问题是有问题的”。家属一听就急了说“人都没了,你还觉得我们有问题……”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不对,于是冷静下来,请家属们到办公室坐下来,又把整个救治过程讲了一遍,无论他们问什么问题,我都坦诚解释,他们开始慢慢理解。最后,这个事情平顺过去了,没有发展成医疗纠纷。
这件事以后,我更加注重医患沟通。这种习惯伴随我成长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我的专业方向是脊柱肿瘤,它是脊柱外科最大的手术,手术经常十几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有的时候还要分两天做。病人的创伤非常大,手术中很可能出现大血管破裂,术后还可能出现神经损伤、甚至有瘫痪的风险,而手术花费很高。这么多年来我特别感激我的这些病人,人家凭什么来找我,把命交给我?
对于医患沟通我个人有三点体会。第一要有扎实、专业的基本功,这是病人信任你的基石;第二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体会他们的痛苦和需求,再去做解释;第三注重积累健康宣教材料,随时随地做好病人的科普工作。
年11月3日,国务院发布批复文件,同意自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临前夕,北医三院发起“中国医师节·我想对医生说”活动,短短几日共收到留言近条,在此,精选其中部分留言,与大家分享......
白李医师节对(普外)徐智教授的心里话:记得那是在年1月的一个早晨,在命运的安排下,我和您在北医三院的外科病房里有了人生第一次会面。那时的我正因为肝门占位性梗阻(肝门胆管癌)而全身泛黄、疲弱无力地躺在病床上,而您迈着坚定沉稳的步伐步入病房来查房。经过几次短暂的接触,我便被您的气质和学识所折服,尤其是您那份从容和淡定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使我决定将生命交托在您的手中,选择您做为我的主刀医生。
时间过的好快,转眼间就快十五年了。您从中年教授成为了主席台上的知名老专家,而我也从年轻教师熬成单位的著名老病号。在上一次复诊时,突然发现您的头发已经花白了很多,并且两颗下门牙也光荣地下岗了。在医师节来临之际,我想对您和普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由衷地说声谢谢!希望您能保重身体,您的身体健康就是我们这些病人的健康。希望在您和北医三院全体医护人员的保驾护航之下,我能突破术后20年这个大关。当再有新病人问您“我术后还能活多久?”这个我当年也问过的问题时,您能通过我的病例给后来的病友们带来心理上的一点安慰和治愈疾病的希望。
最后,望获殊荣您允许我以老朋友身份替代老病人的头衔表达以上。您的老朋友李重武
徐大夫回复:看了重武老弟的信,真的很感动,很感动……是您的信任,使我面对这个极其复杂难治的病,经受住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进行了义无反顾的手术治疗。这是一个大夫的本能,拼一下,或许能有个好结果。我想,您的坚定信念,绝对信任,才是您得到这个绝佳结果的缘由……
陈晓玲感谢,对您们最多的只有感谢。是你们让我有再一次见到曙光的机会,是你们再一次给了我生活的希望。血液内科景红梅主任,万伟医师,及所有医护人员,真诚地对你们说声:谢谢!在患病的一年里,是你们不厌其烦地开导我,是你们在工作繁忙之余开导我,还是你们让我又一次相信自己战胜病魔。是你们热情的服务,认真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在那里感受到了温暖。记得很多次不想再坚持,是万医师一次次的开导,一次次的走到我的床前安抚我。您那亲切而又温柔的话语让我感动,谢谢您让我有了第二次生命,谢谢您让我再一次和从前一样为了理想继续努力。有些心里话想对您说:尊敬的万医师,感谢您让我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我会珍惜这次得来不易的生命,更加努力。也请您在工作时,偶尔停下来休息一下,您在一线为我们这些病人马不停蹄,可曾想过自己也要休息,有时候看到您是那么的疲惫,可还要在我们面前故作坚强,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不善于表达自己,只有在这里把一些想说的话,说给您,希望您可以看到!以后的工作中,请您务必照顾好自己,我代替所有您的病人对您说声:万医师,您辛苦了!我们真的很爱您。
阿蒙我是一名普通的患者。我小时候对医生的印象并不好,我所在的小城市,医生很牛气,吃拿卡扣是常事,甚至有做手术前还出去喝酒的主任,并不是书中所说的救死扶伤。
第一次对医生发生改观是非典,那时我是学院路高校的一名在校学生。我们学院有一名老师因非典去世了,全校进入戒严状态,当时全体市民都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在非典防控的那段日子里,我第一次感觉到生死危机离自己那么近,我也是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医生护士是在生死的第一线,跟死神争夺病人的生命,也是争夺他们自己的生命。我们可以退,但是他们不能退。
大学毕业后,我工作留在了北京,三院医院,亲眼见证从泛滥的黄牛到实名制挂号、自助挂号、网络预约、